文物
故事
中国文化 传承千年
01
赏汉代陶熏炉 品传统香文化
“朱火燃其中,青烟飏其间。顺入君怀里,四座莫不欢。”这是宋代诗人陆游《香炉》诗中的句子。根据描述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陆游笔下的“香炉”可以将香料放置在炉内点燃,然后很轻松地把香炉放置在衣襟里面,让香烟徐徐飘散出来,使在座的客人朋友们都感觉心情愉悦欢畅。实际上,这香炉就是熏香炉。那么,熏香炉是什么样子的,它又有什么作用呢?请随商洛市博物馆的一件馆藏文物去了解一下。
这件陶熏炉是考古人员2005年在镇安县回龙镇王家坪村考古调查时发现的。该器物为泥质灰陶,由炉体和炉盖两部分组成,炉体和炉盖用子母扣衔接。炉体盆状,浅腹,下有喇叭形底座。炉盖上有圆形捉手,捉手上部微微内凹,中心有一小圆孔;盖面上围绕捉手比较规则的分布着三圈小圆孔。熏炉通高11.1厘米,口径9.2厘米,底径7.1厘米。根据其形制和出土信息判定为汉代豆型熏炉。
根据宋人丁谓所著《天香传》记载,我国古人使用熏香的历史可以追寻到上古时期。熏炉最早的作用是通过燃烧有刺激性或芳香性植物来驱除蚊蝇等有害生物对人畜的侵袭,亦可达到驱除秽气清洁环境的目的,后来逐渐衍生出了供奉神明等作用。
从考古发现的实物来看,红山文化的“之”字纹灰陶熏炉、龙山文化的蒙古包形灰陶熏炉、良渚文化的竹节纹灰陶熏炉,都属于熏炉的雏形。此时的熏炉多用来驱赶蚊虫、净化空气,其用于祭祀的功能,最初也可能是出于辟邪除秽的意图。即使到了战国时期,普遍意义上的正式熏炉出现,也是以明火焚烧草木类香料为主,因为这一时期的熏炉炉体皆宽大扁平,炉盖出烟孔较大,或为敞开式无盖炉,作用只是避免明火外溢。到了西汉时期,由于丝绸之路的开通,各种异域香料进入到中原地区,人们开始关注对不同香料的利用与处理,这时候所使用的香料已分出了供香、礼香、药香等系列,而且香文化已融入了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领域。从王公贵族到平民百姓,无不喜香、用香。随着用香之风的盛行,熏炉也十分流行,且形制多样、制作精良,进入了熏炉的大发展时期。
到了中唐以后,“海上丝绸之路”兴盛起来,大量西域香料进入中国内地,出现了许多专门经营香材香料的商家,并且对香的研究和利用进入了一个精细化、系统化的阶段。香品按照其用途有了非常精细的分化,比如会客用的香,卧室用的香,修行用的香,沐浴用的香,各不相同。佛家有佛家的香,道家有道家的香,不同的修行法门又有不同的香,已经到了专香专用的程度。到了宋代,“焚香”更是蔚然成风,成为文人雅客们眼中与“烹茶、插花、挂画”并称的“四般闲事”。因此,在众多的焚香器具中,熏炉成为了特别的存在,比如汉代的博山炉,明代的宣德炉,以及后来的玉质香炉、翡翠香炉等等。根据古今人们使用香炉的目的和习惯,所有能够放置和燃烧香料的炉具均可称为熏香炉,属于广义熏炉。而狭义的熏炉则是指在炉膛内放置和点燃香料,外部加护盖或者其他保护罩的燃香器具。用来插线香和柱状香的香炉,多用于寺庙道观和各种祭祀和礼敬神明场所,而熏香炉主要用于宫廷府邸等家居环境,为衣物、卧具熏染增香,或借助香氛营造环境氛围,彰显生活品味。尤其是古代的文人雅士,无论是在静坐思考、开卷读书、吟诗作画,还是品茗赏月、操琴乐对之时,都喜欢以焚香营造气氛,用来摒除胸中杂念,达到通气聚神、宁静超脱的境界。
商洛市博物馆这件陶熏炉为汉代早期的熏炉,沿用春秋战国时期豆的造型,浅腹,盖上镂有较大并规则排列的圆形孔隙,盖顶有圆形凸起的捉手。虽为陶质,但做工朴素大气,能够折射出汉代人们品香、用香的文化品味。因该炉内并没有焚香熏染的痕迹,推测该器物为一件殉葬的明器。
展开全文
02
商代石锛
俗话说“百日斧、千日锛”,“斧”和“锛”都指的是中国传统木工工具,这句话的大概意思是:斧子学百日就可使用,锛却需要数千日的长久练习,可见锛的使用难度很大。锛一般的形制是在一个长柄的木榔头前端装一个类似木工斧子刃的锛头,用来剔除原木表面的结疤和突起部分,使木头更适合做梁柱木椽等建筑和木作材料。说到这里,您脑子里可能出现的是一件锋利铁器的样子,然而,今天要给大家介绍的这件锛却不是铁器,而是3000多年前的古人将石头打制后再磨制出的。
商洛市博物馆馆藏的这件商代石锛,长17.4厘米,宽4.4厘米,厚4.4 厘米,重710克,页岩质地,长条形,正背面磨制精细,侧面打磨粗糙,刃部微弧,断面呈三角形,背部及侧面微残,出土于商州区沙河子舒杨村遗址,保存完整。
锛的使用方式是:木工骑跨在木料的两侧,一手在前,一手在后,双手紧握锛把,两臂夹紧腋窝,从木料的小头开始刨平,深度根据实际情况或深或浅,这种使用锛的方法相对来说比较安全,但累腰肌。使用锛时须注意两点,一是木料要固定好,二是锛的使用者注意力要集中,它是木工手动工具中危险程度比较高的工具,非专业者操作时经常会出现失误或打滑削到脚背等现象,因此,坊间甚至有说法叫“会使锛的,不应被称为木工,而是真正的木匠”。
就外形而言,锛与斧的区别在于刃的方向不同,斧子的刃与斧柄方向平行,而锛的刃则与柄的方向呈一定的夹角。斧子在砍伐时会被挥舞的如同一面猎猎招展的旗帜;而锛在掏挖时要极其专注专心,锛可以说是斧的一个变种,两者外形相似,功能部分重叠,使用方法一脉相承却大相径庭。
锛这种木工工具一直沿用到当代,造屋所需要木制的柱、梁、檩、椽、房朳板、斗拱等都离不开它,而现代造房皆用钢筋水泥、预制构件,不但快而且坚固,在这样的背景下,锛也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商洛市博物馆这件商代石锛保存较为完好,透过它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人类走出天然洞穴、临时性窝棚,在河湖阶地营建常年性人工建筑,实现定居生活的美好心愿。
▌来源:商洛市博物馆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