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父子得天下却遭后世诟病的深层原因解析
近年来,随着《军师联盟》《虎啸龙吟》等三国题材影视剧的热播,东汉末年那段群雄逐鹿的历史再度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观众们对魏蜀吴三分天下的格局已耳熟能详,也深知这一分裂局面最终被司马懿及其子司马师、司马昭彻底终结。晋朝的建立标志着持续数十年的战乱分裂画上句号,但令人深思的是,为何成功夺取天下的司马氏家族,却在后世史书中饱受争议?究其根源,主要在于他们犯下了四桩难以洗刷的恶行。
第一,背信弃义,食言而肥。
在后世史家的笔下,司马懿父子最鲜明的标签莫过于“野心家”与“权谋家”。为了篡夺曹魏政权,司马家族处心积虑,布局长达数十年。他们不惜以虚假承诺诱骗政敌,却在得势后翻脸无情。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高平陵之变后,司马懿以“免死”为条件诱降大将军曹爽,但转眼便以谋反之名诛灭曹爽三族。这种毫无底线的权术手段,连以奸诈著称的曹操都相形见绌——曹操虽狠辣,至少对投降的对手如张绣、贾诩仍给予礼遇。
第二,株连滥杀,手段酷烈。
司马懿父子对待政敌的残忍程度堪称骇人听闻。无论是敌对阵营的将领,还是朝中稍有异见的大臣,只要被怀疑有异心,动辄满门抄斩。司马师平定毌丘俭叛乱时,不仅将参与叛乱的七千余人全部处死,更将相关家族的女眷充为官奴。这种“夷三族”的暴行连以严苛著称的秦汉律法都未曾常态化实施。对比曹操虽杀孔融、杨修,但未殃及全族,司马氏的残暴更显极端。
展开全文
第三,钳制舆论,屠戮名士。
在注重清议品评的魏晋时期,士人名节重于性命。司马氏却以血腥手段镇压舆论,开创了“因言获罪”的恶例。名士嵇康因公开批评司马昭专权,被扣上“不孝”罪名处死;太学生张翰一句“秋风鲈鱼”的感叹,就引来灭门之祸。这种用屠刀封堵天下悠悠之口的做法,使得魏晋之际“道路以目”,连后世史家范晔都痛斥其“毁廉耻之防,塞忠谠之路”。
第四,弑君篡位,践踏纲常。
司马昭指使成济弑杀魏帝曹髦一事,彻底突破了传统政治伦理的底线。尽管中国历史上权臣篡位屡见不鲜,但如霍光废刘贺、王莽毒汉平帝,至少维持了表面上的君臣体统。而司马昭竟纵容凶手当街以长矛刺穿皇帝胸膛,事后仅以“弑君者非我”的拙劣借口搪塞。这种公然践踏“君君臣臣”纲常的行为,连司马光的《资治通鉴》都不得不以“天地所不容”作评。
正是这四大恶行,使得司马氏虽完成统一大业,却在道德层面永远背负骂名。宋代朱熹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晋室得国不正,故其享祚不永。”历史的天平终究是公正的——一个靠阴谋与鲜血建立的王朝,终究逃不过“八王之乱”“五胡乱华”的因果轮回。这或许正是后世将司马懿父子钉在耻辱柱上的根本原因。返回搜狐,查看更多